我来说两句已有9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最新 最热
2022-03-19 11:53:26 省实老三届网友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8 20:59:21发布
穎啟老總軍令如山,一定遵命實名奉稿。且不敢以邪(鞋)類搪塞。
只是小子家庭背景平民,一生平凡,文筆又平庸。若不合校刊雅意,請拋之Recycle Bin可也。
老六年級一留級生
谢谢你的支持。校友之间不分贵贱,不论出身,一视同仁。
回复 支持0
2022-03-18 20:59:21 省实老三届网友
穎啟老總軍令如山,一定遵命實名奉稿。且不敢以邪(鞋)類搪塞。 只是小子家庭背景平民,一生平凡,文筆又平庸。若不合校刊雅意,請拋之Recycle Bin可也。 老六年級一留級生
回复 支持0
2022-03-17 16:19:33 省实老三届网友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7 15:47:29发布
敬请朱总原谅我的不当建议。当知道校博现在每天有五百多浏览量,惊讶又钦佩。同意您的话,校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我知道合唱团成就很高,也知道球队老当益壮无往不胜。是的,这些消息只能在校博上看到。别的传媒无法代替她。
贤昆仲多年来投入老三届校友的组织工作,组织能力之强,威信之高,热情之广,在我们这辈人中罕有。您们以这样方式度过灿烂的夕阳人生,是我们的好榜样。在这里向您保证,一定支持您把校博办下去。如果需要本人能力所及的特殊征稿(比如对我班导师、同学的回忆,又比如需要让校友了解我们侨居地真实情况的叙述)请不吝提出。
最后还是想八卦一下,给您提供一个稿源。省实老三届同学,是拥有除八一中学、廿一中等专为当时党政军高层的子女开设的学校外,高级干部子女最多的学校。而且他们是凭实力考进来,不是上述几家学校凭家长高级身份进入的。时光流逝,这些家长多已作古。但他们是省实的骄傲,他们为建立新中国流血打江山,子女又优秀。但这些同学当时都极其低调,基本上无人知道他们的父母当高官,也不凭背景在同学中取得特殊待遇。校博是否可以向大家公开介绍这些人物。这些家长已进入历史,子女也都过着平民生活,无人再误解这些同学炫耀夸张了。现在提起来不过是对省实历史的补充,也是对祖国历史的补充(我想,省市有关部门未必有关于他们的记载,网上也查不到)。我们曾与这些革命后代同处一课堂,也可以回忆一下,作为对革命先辈的尊敬。其实我所知不多。只知道饶海珠学姐的父亲是饶彰风,省教育厅长林川两位公子,省统战部长谭天度一门三杰都是校友。听说我们班某位女生的父亲是省委办公厅主任,但她本人从未提起。他们太低调了,光是这一点就令人尊敬。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故事已太迟,好过不知道。算了解新中国走过来的历史,很有意义。好过猜测某家门前摆的皮鞋是谁的。
扩展说,我知道本校教师不少有子女在省实上学,但他们同样低调之极。我只知道司徒绪老师的公子是十年级学长,知道的原因竟是因为他家受了太重的委屈。如果您愿意组织稿件,介绍这些老师及其子女,我想他们不会拒绝。
我们虽已认识五六十年,但可能彼此还不了解,这了解包括对彼此家庭的了解(如果对方愿意)。历史如尘,会随风飘散,如果校刊能记录下来,不失为学校做了功德。再扩展,我知道有国民党高级军官,解放前富商大贾的子女,克服了家庭背景的拖累,也凭实力考入省实。如果他们愿意公开谈谈,我们一定极乐意听。
话说回来,如果您把我的建议当真,压力也太沉重了。要联系他们,要征得同意,要催稿。谈何容易?我不过是偶然读到有人写历史,却跟我校八杆子打不着。心想既然写,写自己身边的不更好吗?或者请他采访老校友代笔也不更好吗?而已!
我电脑里就存着几位以前的高干子女对父辈怀念的文章,是过往电邮通信时存下来的。如果要发表,还得征求本人意见。再说吧。感动于朱总这样认真倾听我这无名小子的废话,还认真回复。心暖之余就多说了几句。谢谢朱总。
谢谢您的建议。其实,从旧校博到新校博,已经刊登过你提到的饶海珠、林少辛、谭霆、还有梁红等校友的父辈的革命业绩,还有司徒伟的长篇回忆录也在旧校博发表过。当然,还有更多的老三届校友的稿源可以发掘。而且我认为不一定是知名人士的才可以刊登,普通人一个,写写自己的经历,写写父辈的经历,只要是真实的,反映当时历史的现况,也可以刊登的。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资料,也请投稿,可投到我的邮箱zhuyingqi@vip.163.com 请附真实姓名,发表时笔名听便。
回复 支持0
2022-03-17 15:47:29 省实老三届网友
敬请朱总原谅我的不当建议。当知道校博现在每天有五百多浏览量,惊讶又钦佩。同意您的话,校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我知道合唱团成就很高,也知道球队老当益壮无往不胜。是的,这些消息只能在校博上看到。别的传媒无法代替她。 贤昆仲多年来投入老三届校友的组织工作,组织能力之强,威信之高,热情之广,在我们这辈人中罕有。您们以这样方式度过灿烂的夕阳人生,是我们的好榜样。在这里向您保证,一定支持您把校博办下去。如果需要本人能力所及的特殊征稿(比如对我班导师、同学的回忆,又比如需要让校友了解我们侨居地真实情况的叙述)请不吝提出。 最后还是想八卦一下,给您提供一个稿源。省实老三届同学,是拥有除八一中学、廿一中等专为当时党政军高层的子女开设的学校外,高级干部子女最多的学校。而且他们是凭实力考进来,不是上述几家学校凭家长高级身份进入的。时光流逝,这些家长多已作古。但他们是省实的骄傲,他们为建立新中国流血打江山,子女又优秀。但这些同学当时都极其低调,基本上无人知道他们的父母当高官,也不凭背景在同学中取得特殊待遇。校博是否可以向大家公开介绍这些人物。这些家长已进入历史,子女也都过着平民生活,无人再误解这些同学炫耀夸张了。现在提起来不过是对省实历史的补充,也是对祖国历史的补充(我想,省市有关部门未必有关于他们的记载,网上也查不到)。我们曾与这些革命后代同处一课堂,也可以回忆一下,作为对革命先辈的尊敬。其实我所知不多。只知道饶海珠学姐的父亲是饶彰风,省教育厅长林川两位公子,省统战部长谭天度一门三杰都是校友。听说我们班某位女生的父亲是省委办公厅主任,但她本人从未提起。他们太低调了,光是这一点就令人尊敬。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故事已太迟,好过不知道。算了解新中国走过来的历史,很有意义。好过猜测某家门前摆的皮鞋是谁的。 扩展说,我知道本校教师不少有子女在省实上学,但他们同样低调之极。我只知道司徒绪老师的公子是十年级学长,知道的原因竟是因为他家受了太重的委屈。如果您愿意组织稿件,介绍这些老师及其子女,我想他们不会拒绝。 我们虽已认识五六十年,但可能彼此还不了解,这了解包括对彼此家庭的了解(如果对方愿意)。历史如尘,会随风飘散,如果校刊能记录下来,不失为学校做了功德。再扩展,我知道有国民党高级军官,解放前富商大贾的子女,克服了家庭背景的拖累,也凭实力考入省实。如果他们愿意公开谈谈,我们一定极乐意听。 话说回来,如果您把我的建议当真,压力也太沉重了。要联系他们,要征得同意,要催稿。谈何容易?我不过是偶然读到有人写历史,却跟我校八杆子打不着。心想既然写,写自己身边的不更好吗?或者请他采访老校友代笔也不更好吗?而已! 我电脑里就存着几位以前的高干子女对父辈怀念的文章,是过往电邮通信时存下来的。如果要发表,还得征求本人意见。再说吧。感动于朱总这样认真倾听我这无名小子的废话,还认真回复。心暖之余就多说了几句。谢谢朱总。
回复 支持0
2022-03-16 18:15:21 省实老三届网友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6 16:47:48发布
敬答朱总编:感谢您对我上面几句废话,都作认真的答复。看到您对同学的真心和诚挚,看到您的正直和敬业。
您告知,老三届校友年龄已在68-77之间。其实我是知道的。也明白您征稿的困难。前文的几条意见,对您实在苛求了,再次请求原谅。
马上想起您在2021年清明节写的一篇散文。虽然现在在网上已找不到这篇文章了,但您在文中的几句话却一直深刻我心头。您是在濛濛细雨中,大榕树下的感怀,叹息同龄学友的离世,说道,明白我们将往何处去。我读了非常震撼。
尤其是刘莲老校长最近的离去,就像一个大家庭没了老家长,遗下的兄弟姊妹,再怎么硬撑,也撑不起一个“大家”了。
您的坚持实在不容易。我知道您是在一个相当高的工作位置退休下来后,随即接过这个重担的,勇气实在令人惊叹。我也知道广雅、二中、华附、七中、六中等原来办得有声有色的校博,后继乏力相继停刊,令人叹息。
既然您正面回答,恕我再次直言,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总有衰亡的一天。省实老三届校博的黄金时期在2008年左右,那年大家相继退休,身体尚健。经过多年风雨再次相逢,办校刊重续友谊的热情很高。关键是有您和玲玲等校友挺身而出,挑起重担子。那十来年的省实校博真的令人惊艳,把多年未联系的校友紧紧拉回一起,佳作迭出,目接不暇。我下班后常常一边做饭一边抢读。
最近我问过同在海外的校友:以前您们常常投稿,经常看见您们活跃组织聚会的身影,为何现在都失声了。答案很一致,您猜得到的,这里就不说了。您说:六中管理者没有想办法组织稿源,结果就自动消亡了。没有征稿对象,怎么想办法呢?无米怎么煮饭呢?
朱总,我们都知道,您太累了,累得超负荷了。请关心自己古来稀的身体,关心太太的心情,逐渐放松,趁着还健康,腿脚尚能跑跳,多点游山玩水去。我们能回国时,一定去看望您,谈吃论喝一醉方休。
最后才说一句该打的话:与学弟妹的代沟和距离真的太远了,不懂他们。进入校博,却看不到熟悉的人和事。而看熟悉的人和事,是我进入校博的动机。这条不等式,好象无解。把这只码字的手让您揍吧,这话不该说的。
祝您健康平安吉祥!
六年级一个留级生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6 18:12:59发布谢谢你的直言和关心。只要有稿源,有读者,校博还是继续办下去的。现在每天还有500人次左右的浏览量,所以校博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海外的老三届校友,偶尔看看校博,也能了解到其他校友的目前动向,这是你们从微信群上获知的补充,也是微信群不能替代的。省实校友合唱团、省实校友乒乓球队,老师以省实老三届校友为主组建的,但时至今日,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学弟学妹参加,否则这两个团体都会消亡。而学弟学妹们肯参加,说明他们信服老三届学长们的人品和能力。校博的现状也是一样的。
文中“老师”应是“都是”之误。
回复 支持0
2022-03-16 18:12:59 省实老三届网友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6 16:47:48发布
敬答朱总编:感谢您对我上面几句废话,都作认真的答复。看到您对同学的真心和诚挚,看到您的正直和敬业。
您告知,老三届校友年龄已在68-77之间。其实我是知道的。也明白您征稿的困难。前文的几条意见,对您实在苛求了,再次请求原谅。
马上想起您在2021年清明节写的一篇散文。虽然现在在网上已找不到这篇文章了,但您在文中的几句话却一直深刻我心头。您是在濛濛细雨中,大榕树下的感怀,叹息同龄学友的离世,说道,明白我们将往何处去。我读了非常震撼。
尤其是刘莲老校长最近的离去,就像一个大家庭没了老家长,遗下的兄弟姊妹,再怎么硬撑,也撑不起一个“大家”了。
您的坚持实在不容易。我知道您是在一个相当高的工作位置退休下来后,随即接过这个重担的,勇气实在令人惊叹。我也知道广雅、二中、华附、七中、六中等原来办得有声有色的校博,后继乏力相继停刊,令人叹息。
既然您正面回答,恕我再次直言,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总有衰亡的一天。省实老三届校博的黄金时期在2008年左右,那年大家相继退休,身体尚健。经过多年风雨再次相逢,办校刊重续友谊的热情很高。关键是有您和玲玲等校友挺身而出,挑起重担子。那十来年的省实校博真的令人惊艳,把多年未联系的校友紧紧拉回一起,佳作迭出,目接不暇。我下班后常常一边做饭一边抢读。
最近我问过同在海外的校友:以前您们常常投稿,经常看见您们活跃组织聚会的身影,为何现在都失声了。答案很一致,您猜得到的,这里就不说了。您说:六中管理者没有想办法组织稿源,结果就自动消亡了。没有征稿对象,怎么想办法呢?无米怎么煮饭呢?
朱总,我们都知道,您太累了,累得超负荷了。请关心自己古来稀的身体,关心太太的心情,逐渐放松,趁着还健康,腿脚尚能跑跳,多点游山玩水去。我们能回国时,一定去看望您,谈吃论喝一醉方休。
最后才说一句该打的话:与学弟妹的代沟和距离真的太远了,不懂他们。进入校博,却看不到熟悉的人和事。而看熟悉的人和事,是我进入校博的动机。这条不等式,好象无解。把这只码字的手让您揍吧,这话不该说的。
祝您健康平安吉祥!
六年级一个留级生
谢谢你的直言和关心。只要有稿源,有读者,校博还是继续办下去的。现在每天还有500人次左右的浏览量,所以校博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海外的老三届校友,偶尔看看校博,也能了解到其他校友的目前动向,这是你们从微信群上获知的补充,也是微信群不能替代的。省实校友合唱团、省实校友乒乓球队,老师以省实老三届校友为主组建的,但时至今日,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学弟学妹参加,否则这两个团体都会消亡。而学弟学妹们肯参加,说明他们信服老三届学长们的人品和能力。校博的现状也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0
2022-03-16 16:47:48 省实老三届网友
敬答朱总编:感谢您对我上面几句废话,都作认真的答复。看到您对同学的真心和诚挚,看到您的正直和敬业。 您告知,老三届校友年龄已在68-77之间。其实我是知道的。也明白您征稿的困难。前文的几条意见,对您实在苛求了,再次请求原谅。 马上想起您在2021年清明节写的一篇散文。虽然现在在网上已找不到这篇文章了,但您在文中的几句话却一直深刻我心头。您是在濛濛细雨中,大榕树下的感怀,叹息同龄学友的离世,说道,明白我们将往何处去。我读了非常震撼。 尤其是刘莲老校长最近的离去,就像一个大家庭没了老家长,遗下的兄弟姊妹,再怎么硬撑,也撑不起一个“大家”了。 您的坚持实在不容易。我知道您是在一个相当高的工作位置退休下来后,随即接过这个重担的,勇气实在令人惊叹。我也知道广雅、二中、华附、七中、六中等原来办得有声有色的校博,后继乏力相继停刊,令人叹息。 既然您正面回答,恕我再次直言,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总有衰亡的一天。省实老三届校博的黄金时期在2008年左右,那年大家相继退休,身体尚健。经过多年风雨再次相逢,办校刊重续友谊的热情很高。关键是有您和玲玲等校友挺身而出,挑起重担子。那十来年的省实校博真的令人惊艳,把多年未联系的校友紧紧拉回一起,佳作迭出,目接不暇。我下班后常常一边做饭一边抢读。 最近我问过同在海外的校友:以前您们常常投稿,经常看见您们活跃组织聚会的身影,为何现在都失声了。答案很一致,您猜得到的,这里就不说了。您说:六中管理者没有想办法组织稿源,结果就自动消亡了。没有征稿对象,怎么想办法呢?无米怎么煮饭呢? 朱总,我们都知道,您太累了,累得超负荷了。请关心自己古来稀的身体,关心太太的心情,逐渐放松,趁着还健康,腿脚尚能跑跳,多点游山玩水去。我们能回国时,一定去看望您,谈吃论喝一醉方休。 最后才说一句该打的话:与学弟妹的代沟和距离真的太远了,不懂他们。进入校博,却看不到熟悉的人和事。而看熟悉的人和事,是我进入校博的动机。这条不等式,好象无解。把这只码字的手让您揍吧,这话不该说的。 祝您健康平安吉祥! 六年级一个留级生
回复 支持0
2022-03-15 13:57:32 省实老三届网友
省实老三届网友 于 2022-03-14 17:16:40发布
据我所知,建立省实老三届微博的初衷,是供文革时老五届同学、包括后来陆续进入省实的学弟妹们联谊、谈心、交换心得所设。并非一般的文学、时事、叙事网站。建立多年,我们在这里看到熟悉的学长投稿,讲述亲切的往事,告知目前有共同感受的生活工作。就像回到久别的家。我一得空,就会回这个家看看。
但最近有学弟妹把省实微博当作通俗文学网站来使用了,像这篇文章。网路上大把文学娱乐网站,你可以把大作投到那里去。很惋惜我喜爱的微博变了味。
我也不赞成把这片园地当作报纸副刊,投入与我们学校八杆子打不着的文稿。比如哪里抄录的历史小说(这些历史我们在省实学历史课时已经知道,不劳提醒),又比如一再提及家人功绩(省实里为共产党打江山立大功的学生家长多去了,他们都没吱声。小官儿提一次就好)有时真的倒胃口。这里可是我们钟爱的共同微博啊!
不知道朱总的立场,并无征求过朱总的意见,就发表这样一篇谬论。避免朱总左右为难,文责自负是也。欢迎反驳。并向朱总深深致歉。
省实老五届学生一名
谢谢你的交心留言。现简答如下: 一、和旧校博建立初期相比,后来及现在的新校博有两个变化。一是作者、读者不再限于省实老三届师生,而是包括往前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校友,往后的七十至九十年代毕业的校友,甚至还有不是校友但与省实老三届校友有密切关系的人,比如农场场友、插队农友、志同道合的文友等。二是内容不再只是联谊、谈心、交换心得,而是综合性的电子平台,除了叙旧、联谊、交流之外,还是各种文学、文娱体裁作品发表的园地。为什么要这样转变呢?因为不转变,校博就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老三届人数有限,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2008年校博建立以来,人数在不断减少,现在老三届校友中,年纪最小的也68岁了,年纪大的大概有77岁了。如果不吸收新的年轻的作者和读者,这个平台的受众就会越来越少。另外,叙旧、联谊、交流的题材毕竟有限,如果不扩大内容范围,慢慢就会陷于无来稿的境地。这不是危言耸听。2008年至2013年,全国的校友网站网页不计其数,后来逐渐式微,现在要找都很困难了。我曾经与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老三届校友交谈过,他们说六中原来也有校友网页,办得不比省实差,但后来没人投稿,管理者又没有想办法组织稿源,结果就自动消亡了。 二、其他意见,我们会在以后的编辑工作中注意改进。 再次谢谢你的直言。
回复 支持0
2022-03-14 17:16:40 省实老三届网友
据我所知,建立省实老三届微博的初衷,是供文革时老五届同学、包括后来陆续进入省实的学弟妹们联谊、谈心、交换心得所设。并非一般的文学、时事、叙事网站。建立多年,我们在这里看到熟悉的学长投稿,讲述亲切的往事,告知目前有共同感受的生活工作。就像回到久别的家。我一得空,就会回这个家看看。 但最近有学弟妹把省实微博当作通俗文学网站来使用了,像这篇文章。网路上大把文学娱乐网站,你可以把大作投到那里去。很惋惜我喜爱的微博变了味。 我也不赞成把这片园地当作报纸副刊,投入与我们学校八杆子打不着的文稿。比如哪里抄录的历史小说(这些历史我们在省实学历史课时已经知道,不劳提醒),又比如一再提及家人功绩(省实里为共产党打江山立大功的学生家长多去了,他们都没吱声。小官儿提一次就好)有时真的倒胃口。这里可是我们钟爱的共同微博啊! 不知道朱总的立场,并无征求过朱总的意见,就发表这样一篇谬论。避免朱总左右为难,文责自负是也。欢迎反驳。并向朱总深深致歉。 省实老五届学生一名
回复 支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