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荧晖阁丛稿》出版(转帖)
2023-06-30 20:24:28   来源:书法报   评论:0 点击:

\

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
《荧晖阁丛稿》出版
 

书法报·书画天地 2023-06-27 19:01 发表于湖北
 
《荧晖阁丛稿》
       张桂光著,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出版
       定价:98元
 
 \
01.
 
       该书是广东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张桂光的自选集,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文库之一。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的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包括学术论文、书法论文、杂论、杂记、书信、序跋、诗词、楹联等。作者在古汉语、古文字学、书法等领域建树颇丰,此次将其作品集结成书,既是对其学术思想、书法理论的梳理汇总,也以多种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对读者很有裨益,书中还收录不少广东书协的旧闻逸事,读来也甚是有趣。
 
张桂光先生《荧晖阁丛稿》友朋函件辑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所著《荧晖阁丛稿》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及盛评。该书90万字,汇集了张桂光先生几十年的学习、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古文字学、书法、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立项编印。
       3月31日,张桂光作客楠枫书院,以“岭南书法的人文传统”为主题,就《荧晖阁丛稿》一书的编写出版以及书中论述、观点、故事开讲,获得了广泛好评。为此,编者整理了部分专家、学者对该书的评论(按收到函件时间排序),以飨读者。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董琨:
       大著已接奉,粗略翻阅之下,大为敬佩。无论广度、深度,皆非弟可比肩也,当进一步学习领教。
       永正兄之序言亦非敷衍泛泛之作,令我与诸位师兄学长大有如面之感。
2023年1月20日
       连日拜读大著,大获教益。古文字方面屡有创见,固属珍贵,然为本分,而“业外旁支”之谈俗文字学、方言学,则更见功力,非一般语言学人如弟者所能为也,尤感佩服。其他内容如对于当代书法的意见,在在足以发人深省。
       《书坛旧忆》谈及吴三立先生,甚感亲切,因此公乃弟就职之平远县文化名人,声名如雷贯耳,弟来穗时,首往拜谒,执弟子礼,承多指教并赐墨宝。彼为潘老老友,故被聘为弟之硕士论文评审委员,是乃弟之业师也。
       又及:如此精装之煌煌巨著定价仅98元,似有悖当今图书市场行情,诚令人不解,岂不乏出版基金补贴乎?拙作《启功评述集稿》,一簿册耳,商务亦标价同大著,此京、粤图书成本之异乎?
2023年1月24日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
       感谢惠赠大著,捧卷拜读,很是感佩。大作出版,很有意义,这是您古文字学学术生涯的鉴证,亦为书法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您为岭南书法繁荣尽心竭力,为中国书法发展鼓劲加油。您反复强调书法传统文化要走向人民大众,走入千家万户,书法创新要以文字为载体,对汉字结构与演变有深入认识等观点,对书坛当下传承弘扬、守正创新之路,很有启发。
       相信在您及各位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书法事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2023年2月3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
       收到您的《荧晖阁丛稿》,这是您多年学术成就短篇文章的精选与汇编,在以前读您论著、纂集的基础上,进一步看到了您的不懈努力、眼光与追求。
       您师从中山大学容、商二老,又幸遇几位难得的名师,加上自己的执着与天赋,做出了很多成就。您是一位在中国文字学上学养丰厚、十分全面的学者:不仅商周古文字承继老师,也梳理了文字发展史,做了出土文字整理与纂集。更为难得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法、篆刻、摹写等既是素养又为技艺的领域,您都有创获。同时还在理论探讨和汉字教育上作出了成绩。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各个方面无所不至且无缝衔接,让人敬佩。
       这些年,在对待社会上很多有关书法和文字不妥不端和违德失范的问题上,也和您有多次交流。您持身端正,敢于面对问题的实质,批评有理有据,也是很难得的。
       衷心祝贺《荧晖阁丛稿》的出版,盼您有更多成果面世,向您学习。
2023年2月6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讲席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
       赐赠《荧晖阁丛稿》已收到,至为感谢!兄之大作往往见解独到,论证令人信服,曩读大作,多获教益!今汇集于丛稿,便于随时学习;诗文书法,更展现吾兄风采!
2023年2月6日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达:
       收到先生《荧晖阁丛稿》大著,十分欣喜,待细读学习。兄人正品高学丰艺妙,可谓当今书界难得的大才也!
2023年2月6日
 
       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黄锡全:
       大著《荧晖阁丛稿》收悉。皇皇巨著,胜意纷呈。大家书法,望尘莫及。可敬可佩,可喜可贺!
2023年2月6日
 
       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守奎:
       惠赐大作《荧晖阁丛稿》收到,细细拜读,慢慢品味。谢谢!人好、字好、学问好,向我心目中的三好先生致敬。
2023年2月7日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
       惠赠大著及墨宝拜受,不胜感激!您成果累累,学富博通,深为佩服!您的甲骨文书法,字正笔遒,堪称斯界楷模!今得大幅,真乃一大乐事也!
2023年2月8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
       所赐大著《荧晖阁丛稿》已收到了,正拜读。先生是当代有真才实学又具有通才的教授,在现在已十分少见。先生对甲骨、金文之研究,特别在古文字的考释方面,功力之深,更为书界中人所鲜及。诗词修养及书法、篆刻创作,虽为余事,亦颇可观,非无学而仅有技巧者之可比也。
       下次去广州,定当拜访求教。
2023年2月19日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洪武:
       看到您的《荧晖阁丛稿》,这既是一本厚重的学术文集,又是一本较为全面呈现您书法艺术、学术生涯的小型文库,为了解研究您提供了通道。您的谦逊与高阔的品格,亦如您的荧晖阁,永远灿若明月!向您致敬学习!
2023年2月21日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邹炯文:
       熒晖丛稿重沉沉,老邹捧读用真心。艰深枯涩古文字,世上难逢几知音。先生早入分春馆,书法诗词厚筑基。自入容、商帷幕后,灵根慧茎发春枝。金文甲骨僻而奇,费劲劳神头亦白。学界惊呼巨著成,先生不改清高格。士人岂有不诗词,学术兼通分叔伯。偶露峥嵘佳句来,赫然班列风骚客。广东书脉久承传,当代荣光诚卓荦。负重前行数几家,排兵布阵临衡岳。邪风戾气乱书坛,每见先生批且驳。文化旌旗高举处,创新守正雄而朴。先生振铎已多年,白云山下一壶悬。玄机妙理不在字,慈航渡劫力擎天。
       几回掩卷喟然叹,盛世能求几圣贤?《丛稿》熒晖光万里,先生学术有真诠!
2023年3月31日
 
       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
       《荧晖阁丛稿》是一个综合多元的结构。张桂光教授合古文字学家、博雅之士、书法家三位于一体。首位当然是文字学的贡献,读来每有得悟之喜。如果说辨识一个字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一座星球,而张教授对“人”部与“卩”部的分辨,则是辨识一个星系的硕果。张教授是岭南人,其学识、文章深具岭南色彩,又兼有时代特征。他在20世纪60年代,即得到当时被边缘化的岭南名士朱庸斋、李曲斋等先生的教益,打下旧学根基;恢复高考后当容庚、商承祚二大家的研究生,终成其精深之学。这样的知识结构,使其对书法的理解转深一层。中医有“齿为骨之余”一说,骨头缺钙牙齿就不会好。套用这句话,张教授的书法可说是“书为学之余”,强调书法的大本大源,而警惕其流于末技。这在当今书坛可谓空谷足音。
2023年4月1日
 
       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永正:
       沚曰:劝出书,我的功劳大!
 
春华秋实 荧晖灿灿
——张桂光先生《荧晖阁丛稿》读后
周为民
       癸卯正月,著名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先生惠赠予我一部新近出版的《荧晖阁丛稿》。我如获至宝,手不释卷,顿时有了“春和景明”之感。
       我在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工作时,曾为广东书协举办双拥书画展提供支持,有幸与桂光先生结缘,相识十余载,交往甚笃。桂光先生年已古稀,身强体健,为人虚怀若谷,温文尔雅,敦厚质朴,学术造诣高深,鸿儒硕学,著作等身。其曾任省政协常委,对爱国拥军活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真是家国情怀,鱼水情深。通过阅读这部《荧晖阁丛稿》,我对其学术成果有了更加全面、深度的了解。桂光先生取名“荧晖”实属自谦,“荧”本意为微光,但从这“大部头”本身来讲,茵茵春华雨露早已生出沉沉秋实硕果,曾经的星星之火也有了燎原之势。所以,当我提笔准备略谈一点学习阅读感想时,马上就想到命题为“春华秋实,荧晖灿灿”。
       本书涵盖学术论文、访谈随笔、诗词楹联、序跋信札等内容,涉猎范围极广,细读细研,皆是精品,虽然各版块并无直接关联,但熔铸其中的,正是桂光先生治学做人一以贯之的踏实勤奋和栖身文字王国皓首穷经的恒心意志。“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在书中,我看到桂光先生求师李曲斋先生时的一段话,他说:“一般是周六晚上十点前往泰华楼,边看书边写字边候先生夜归,累了就在长椅小憩。先生回府,即摇醒我,谈论书法,兼及诗文和为人处世道理,每至凌晨三四点方始离去。或围炉问字,或挥汗评书,冬夏不辍。”如此坚持三年,可见其求学之苦。
 
 \
02.
 
       我注意到在扉页插图有一枚精致又小巧的自制名号印——“桂光”,作于1963年。我算了一下,当时桂光年方十五,如此年纪的印刻已显雄健、洗炼之风,让人叹为观止!其实又何止15岁,在另一篇诗词钞自序中,桂光先生记述向朱庸斋先生拜师求教诗词一事:“辛丑秋,年十三,欲访师求教,探得分春馆址,竟贸贸然持行卷往谒”。时年桂光才13岁,庸斋先生遂问“小孩来何事”,桂光坚定答曰“学词。”“先生大诧怪,呼入。”数日后,年少桂光又提出跟先生学书法,当时同学均年长其七八岁,可知其勤奋好学非常人能比。陈永正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提到,与桂光兄同窗共处一室时,发现其“学习特别用功,每天上午八点半至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必端坐书桌前看书、做笔记。晚上七点半又开始研习,往往十一点多还不肯休息。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至此,我找到了桂光先生今日学问大成的原因:立大志向、下大功夫、得大自在!
       桂光先生主业是古文字研究。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开端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之根和重要象征元素。研究古文字就是在探求汉语文化的血源根脉。想做好这门学问绝非易事,古文字研究需要专业的学术素养和长期的学术训练,否则面对材料有可能一个字都无从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忍耐枯燥孤寂,潜心钻进一个个蝇头小字、一堆堆典籍史料、一组组断编残简、一座座古迹遗址中,深挖细掘、寻踪觅影、详考细究。所以古文字研究被称为“冷门绝学”。桂光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坐在冷板凳上,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弘毅终身,在古文字研究领域贡献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有近半篇幅刊载学术文章,其中又以研究甲骨文和金文居多,读者可一览桂光先生古文字研究高地的“胜境”。据了解,本书收录的文章仅为桂光先生治学的冰山一角,有更多作品未能收入其中。我还详读了桂光兄作于198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文章旁征博引,逻辑严谨,说服力强,总结归纳出汉字讹变的八种类型,把纷繁的讹变现象整理得条贯分明,让我这位文字爱好者受益匪浅。
 
 \
03.
 
       桂光先生是书法大家,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尤以小楷、大篆最佳,小楷甚得晋唐遗韵,雅致而典丽,大篆颇具宗周之风,秀颖而温醇。楷、篆乃定形之字体,不得随意增损,严谨规范尤其重要,桂光先生在体现对于中华美学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的同时,也严格恪守规范周正这一准则,堪称业界典范。可惜的是,本书因篇幅有限,只在扉页中收录了几幅书法作品,数量太少,读之意犹未尽,有兴趣的读者可另从其书法作品集中一探究竟。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桂光先生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都透着一股“正”劲——正气、正直、正能量,这与其本人性格如出一辙:不事浮华,刚正不阿。本书书法部分收录了几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当时,桂光先生直面书法界有人提出的“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教育不是写字教育”“书法迈向‘展厅时代’”“‘鸿篇巨制’势不可挡”等观点和导向,及时鲜明地阐释了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高级阶段、书法艺术要走进人民大众、为人民服务等重要思想,我极力点赞大力支持,书法界同仁也给予高度评价。桂光先生历来倡导岭南书法须继承传统,弘扬正道,守正创新,而不应跟风搞丑书乱书,在各种场合讲话或发文都严肃批评书坛怪相,言辞犀利,深得人心!桂光先生这种敢于直言唱黑脸的品行令人激赏!
 
 \
04.
 
       桂光先生在本书后记中自谦道“偶尔也写写诗词”,但从本书收录的诗词来看,其水准已然是大家风范。桂光先生自13岁拜朱庸斋先生学写诗词,天赋异禀,深得名师厚爱。永正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后来常听朱老师(庸斋先生)对别人讲,最近收了两个天赋极高的学生,一个叫吴九如,画山水、画花鸟,十分出色;一个叫张桂光,初中生,写的诗词已能合律,书法也有天分,以后一定很有前途。”本书一共收录106首古体诗词,无论从措辞、意境,还是从格律、体例方面来读,都能读出桂光先生向古典文化致敬的那份虔诚和坚守。“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诗歌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桂光先生之所以写诗,是出于内心对天下、自然、人文的真实感知和诗意感怀,笔下的诗句皆是言由心生。百余首诗词中,既有“红旗如画”的年代记录、“岁月落雪”的心路重现,也有“海阔山遥”的风景记怀、“为文之道”的感想阐发,还有“归去来兮”的生活琐记、“风雅际会”的酬答附和。从这些作品中,能真切感知桂光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组诗——《琶江口农场六首》《尖山生产队六首》。这两组诗都作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激情岁月,桂光先生从堤树、夜潮、竹林、育苗、望雨、放牛等细处着墨,笔触自然,语言质朴,没有那种刻意的文学夸张和虚构色彩,但感染力很强,“漫天霞彩野原开”的憧憬、“悲风竟夕涌江潮”的惆怅、“小牛不识苗与草”的求索跃然纸上,让我感同身受,共鸣会心。
       归来致敬传统,出发守正创新。书中收录很多复兴岭南书法、推动岭南书坛发展建设、推广岭南本土文化等方面的佳作力作,还有讴歌时代变化如飞船登月、港澳回归等方面的诗作,生动诠释了桂光先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价值观和治学原则。由此我也想到桂光先生在主政广东书协担任主席期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品牌展览、人才培养、公益惠民和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卓尔不凡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桂光先生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05.
 
       于我而言,桂光先生亦师亦友,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常从其书法作品、书法理论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他对我的书法学习也给予很多指导和鼓励,每次举办书法展览,都邀请我送作品参展,并对我的作品予以悉心点评,帮助我提升书法技艺,使得退休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我有几本书法集子都曾诚请桂光先生题写书名,所赐作品如画龙点睛增添光彩,十分荣幸。
       桂光先生在本书《荧晖琴铭》中写道“薪火传响,斫材尽心”,其数十年初心如磐、奋楫笃行,教书育人、弘扬文化,如今桃李芬芳遍天下,累累硕果挂枝头,影响显巨,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学习和赞美。这部《荧晖阁丛稿》的出版,再添新绩,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沾溉后学,其泽甚远,嘉惠士林,其功甚伟!
       (作者系广东省国防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将。)
 
岭南、江南,英雄所见略同
——读张桂光先生《荧晖阁丛稿》有感
许思豪
       抗疫三年,桂光先生躲进罗浮山工作室,将几十年在学术界、书法界所发表的论文、序跋、诗词铭联、授课讲稿、书信往来、书坛旧忆、书学随想以及媒体访谈,约80万字,汇集成《荧晖阁丛稿》(以下简称《丛稿》),遂使先生渊博的古文字学成就,深邃的书法理论,丰富的人生感悟,系统的整体的公之于众,为广东省文史馆的《馆员文库》增添了精彩华章。
       日前承蒙桂光先生惠赠《丛稿》,披览诵读,感怀良多。情不自禁想起我的恩师李天马先生。天马先生也是广东人,1960年受聘于广东省文史馆,1961年移居上海,受聘于上海文史馆,成为江南书坛的名家。天马先生与容庚、商承祚先生情谊笃深,桂光先生与陈永正先生都是容老、商老的得意高足,永正先生又是天马老师在广东的大弟子。2018年,在纪念天马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在沪相逢,有缘再续旧情。
在中国古文字学界,桂光先生有着卓越的学术贡献。他的专著《汉字学简论》《古文字论集》早已闻名遐迩,在学术界享誉甚高,成为不少大学的教材。此次《丛稿》中还补充了先生新的研究成果。桂光先生是古文字学界的著名教授,又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故被推荐并当选为广东省书协主席,由此奠定了先生在中国书坛的崇高地位。
       在书法界,甲骨文、金文一直是个艰深的领域,光有书法功夫还不行,还要有古文字学的功底。一张好的甲骨文、金文作品,不仅要笔法、结构、章法过关,还要字形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有根有据,不能杜撰,不能胡来。在《丛稿》中,桂光先生指出当今书坛所谓的“篆书革新家”,不仅运笔轻薄,而且字形错误;又指出:“古文字的字形结构没有创新的余地”,即使是古文字里缺失的字,也要按照古文字发展的规律“合理拟补”;还指出“错字连篇不是创新”“张牙舞爪不是金文的特色”。这些振聋发聩的呐喊,为书坛篆书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丛稿》披露了容老晚年的金文临作。容老的金文书法久为书坛敬仰,求之者络绎不绝。容老认为“写金文首先要字正确”,如写新内容,集字、借字、拟构牵涉很多学问,要花很多功夫,因此以临铭文为“托体”应之。我诵读至此,感慨万分,大学问家如此严谨,正是我等后生学习的榜样!遥想三十多年前,天马先生病重时谆谆嘱咐我在金文上用功,说:金文书法很难,第一是不能写错字,字字要有依据。还说:我一生用金文写的对联多,诗词少,这扇面是我用金文写的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给你留作纪念吧。那天的情景和感动,我终生难忘。容老、李老相隔千里,然而对于金文书法的看法竟然如此相似!
       《丛稿》直面当今时代的书法创新问题,明确指出:在前人基础上稍有推进,所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可以了;书法创新的道路——先专精一家,后博览百家,最后自成一体。还指出:不讲继承,另起炉灶,只有新,未必是好。这些大白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书家成才的客观规律,发人深省。当今书坛,盲目地鼓动“自由发挥”、形成“自己风格”的言论颇多,折射出书法界里一些人的浮躁心理。过去书坛是几百年出一位大师,现在是一年出几百位“大师”。谁都清楚那些所谓的“大师”是吹出来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盲目鼓噪的背后,往往是对优秀传统的无知和恐惧。畏惧古人的艺术成就,以为用“张扬个性”就能避实就虚,标新立异就能自立门户,虽然头顶“大师”光环,到头来终将凄凄惨惨戚戚,一无所成。
       专精一家,就是通过临摹,通过学像,真正入帖。博览百家,自成一体,就是出帖。《丛稿》对此有详细的阐述。有人担心入帖后,受到束缚,走不出来,桂光先生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还以少林寺木人巷为例,比喻入帖和出帖不是“同一个口”,可谓言简意明,通俗易懂。自古以来,凡书法成就卓越者,无一不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上做出了表率,走出了“融古而自然出新”之路。这也是天马老师所主张的书法成才之路。
       记得有天上课,有个学生问李老师:现在我们都临习您的字,那么以后我们的书法风格不都是一个面孔了吗?先生呵呵一笑,问道:“历史上学王羲之的人不是很多吗?你能告诉我谁的风格是一样的?”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一应答。先生笑着说:“不要担心一样。入师门时是一样的,都是一张白纸,出师门时就大不一样了。你们以我为桥梁,有了基础之后就直接临摹碑帖,向古人学习。由于取法不同,你们的面貌也一定不同。”后来,我才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博学,你所喜欢的艺术符号会在你的记忆中逐步地积累起来,又反复地表现出来,学习得越深,越多,你的书法内涵就越丰富,变化也越多。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偏好与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风格也就不会一样。个人的风格与博学相关,与理解相关,与偏好相关,与所追求的内容相关。
       所以,桂光先生所主张的“博览百家,自成一体”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书法风格从滋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这与自然界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一样的道理吗?这是个客观规律,自然界不能违背,艺术界不能违背,我们书法界有什么理由去违背它呢?
       《丛稿》还对书法的审美标准,写字与书法、书法教什么、展厅的异化、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等问题做了精彩论述,值得认真学习。
桂光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著名的书法家,这次《丛稿》结集出版,为岭南乃至全国的古文字学界,书法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编辑《丛稿》的同时,桂光先生还承担着繁重的国家古籍工作规划(21-35)的重点出版项目“商周金文大辞典”的编辑工作,通过了国家的中期检查。“商周金文大辞典”的出版,必将为中国的古文字事业,为中国书法事业作出彪炳史册的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七届名誉会长,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书协篆隶委员会原副主任,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董事长)
 
       以上为摘录。更多全面精彩的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IyOTAxMQ==&mid=2650070064&idx=3&sn=3a936adb5265301417983e4629efff67&chksm=8851bb4cbf26325a23b8a98088f945bfd9e19d5b82d7b5128eabca821ffce92169966e184b6c&mpshare=1&srcid=06277YcU1tC0n1m0uIgoBTIR&sharer_sharetime=1688101374055&sharer_shareid=a2bff538e8b7fae33ea8eac44b03d47a&from=singlemessage&scene=1&subscene=10000&clicktime=1688126162&enterid=1688126162&sessionid=0&ascene=1&fasttmpl_type=0&fasttmpl_fullversion=6744068-zh_CN-zip&fasttmpl_flag=0&realreporttime=1688126162556&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8002639&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zEmYd2oMBjxB4%2BWUB6YBsxLmAQIE97dBBAEAAAAAAPl4IskTesk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gSkjecQzef8wrr4ABYsBeplzueBaAxOpd1oZFoYTQsAEFS7shNIH9wdaa0Y%2FYrh8ZtFzVKmxp3Zi82ULgi3YTOGYF6SotIlLNsLmiGzsgmp1frHP%2FFU%2BJfa4mIx0bWIpWfc8BAr1SvK6AnG3liKcfTKuEpj6feE68XUxOgITQNIxarxCDCUfhLzu9%2Bvu0Gfp7pIwt918AoWfQRzCC6nr0DjKpc8Fwt7Sbm5XEjsdq4mNWdcVDItBI0RaCX1La%2Bsk&pass_ticket=zh55fYlsHtAqrto797SBAjvxPHgPAzi3C2XdOkuu6gsRTsnvC1g6MsIrLENRL3DN&wx_header=3
 
       本网注:张桂光先生系省实六五届校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墨香润童心 挥毫书共生(转帖)
下一篇:寻访校友蔡理平足迹(广州中医药大学采访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