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六十中(省实)分校的故事(廖其光)
2023-12-25 17:54:08   来源:廖其光   评论:0 点击:

\

发生在六十中(省实)分校的故事
 

       一、分校创建的背景
       1969年年底,中苏关系极为紧张,苏联在我国东北边境集结几十万军队,随时准备入侵我国。出于战备的需要,由中央军委部署的战备疏散演练通知,由中央层层下发到各省市。我当时在校任十连二排的政治辅导员(任十一连一排的辅导员叫张予东)。一天下午,全体老师和辅导员集中在小礼堂,宣读市教育局的指令,为了备战需要,所有广州市区内的中学生在24小内要全部撒出市区中心。随后老师回去向学生传达该命令。
       第二天下午开始,我校学生沿广汕公路撤离广州市区。我所在的十连与八、九连共三个连队的师生分别撤到离市区中心最近的上元岗村和长湴村,十一连就撤到龙眼洞附近的林业学校。二营、三营和直属连的师生就撤到更远的嶺头农场。很佩服当时教育局的领导指挥得力,广州市区那么多学生分不同时段沿广从公路、广汕公路和广花公路撤到广州市区的北部和东北部,路上居然没有两间学校的学生同时相遇行军。
       一个月后,拉练结来。上级部门为了战备需要,要求广州市区所有中学必须建立农村分校。当时的校革会副主任欧隆耀(后调至广州六中任校长)负责创建分校,地点就选在当年连日本鬼子都未曾入侵到的从化龙潭爱群大队。直属连的师生直接就从嶺头开拔行军到爱群大队,陆坤老师(当时是直属连的辅导员)被欧隆耀直接指定当了分校生产工具的管理员。可以讲,分校开始是战备的产物,后来又成为学生学农的基地。
       二、先头部队的惊魂
       我从辅导员转到广州第一师范学校筒单培训后,又重新与司徒慧霞和梁接红等27位老师被分配到60中任教师,我教物理。开始,由于学校缺少物理教师,我每周6个班共18节物理课(语文、数学是12节课),所以开始并没有安排我当班主任(排长)。
       刚开学,我就要随同学们一同开赴分校。由于我没有当班主任,连长陈千湛就安排我带领先头部队到分校,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我与周惠梅(英语)老师带领由各排抽出的同学组成约30人的学生队伍,从白云路的广九火车站坐火车,约中午12点左右到达清远的"源潭"车站下车。然后师生背着背包,两肩斜背书包和行军水壶,双手还抱住(或提)个水桶,以大约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沿泥沙公路向分校行进。
       事前约定好是由分校派学生在源潭水库边的公路旁接我们走山路到达分校的。中午近2点左右,我们行至途中一个村庄,有棵大树挡住猛烈的阳光,同学又渴又饿又累,还未等我指挥,已经自发地在大树下寻找地方坐下休息了(实际当时已经离山路口仅几公里路程)。休息一会,有几个同学拦停了一辆顺路经过的解放牌卡车,一下子,所有同学带齐行李都爬上卡车,当然老师也不例外。我咨询过司机,讲明我们要到的地点是源潭水库边的小路口,司机说知道了。同学们一路高歌,欢声笑语,转眼间汽车已行驶过我们约定的那个山路口。司机在另一个山路口前停下车,同学们纷纷搬行李下车,师生一同感谢司机后,就坐在公路边等待前来接应的同学。到3点多了,还未见前来接应的同学,再向路过的农民打听,才知道我们坐车过站了。我们赶紧往回走。到达山路口时,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接应我们的同学听到有人讲有辆汽车载着学生驶过去了,以为我们可能坐车直接到龙潭镇了,就自行回分校了。我们没有向导,当时不要说手机,连打电话都要逐个部门转,而且分校亦无电话。
       怎么办?我向当地人问清楚走向分校的路径,和周老师商量后,决定照样进山。走到水库边,亦找到小路行走。不久太阳落山,一下子眼前乌黑一片,同学们凭手电筒一直慢慢行进,我走在前面择路,周老师负责押后,嘱咐学生不能掉队。谁知我在前面走着,发现小路突然没有路了,只有一条很窄而且估计很久都没有人行走过的更小的路。
       我与周老师商量后,决定大队留在原地休息等待,我带上李玉其和伍敏生两位同学(我还背着三个背包)往前探路。走了一段路,这条小路更难行走。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些微弱的灯光,我们三人朝灯光走去。近了,灯光处与们隔有一段湖水,我试了一下,水深刚过腰,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举起几个背包就趟水过去了。刚上岸,惊动了小岛屋内的人,经询问,才知道这里是源潭中学的分校。我向他们老师讲明我们的情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当时社会风气相当好,他们立即安排一名熟路的学生给我们当向导。我们放下所有背包交由他们代管,登上他们派出的一艘漏水的小艇(一边行驶还要一边往外泼水),按我所确定的方位寻找我的大部队。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周老师带领的大部队在我走后不久,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远处还有打雷闪电,山里亦不时传出一些野兽的叫声,目前又迷路困于如此绝境,对于第一次经历这种恶劣环境的城市学生来说,着实是可怕的。个别胆小的女同学情不自禁低声哭起来。据周老师事后讲述当时的情况,有人还讲风凉话,说今生就咁大啦,不如跳水浸死总比被野兽食左好……周老师一直安慰同学们,叮嘱千万别做傻事,还说廖老师一定有办法带领我们到达分校的。
       当大部队的学生发现水库有船行驶,而且有电筒光时,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分校派人找他们来了(心急,期望太高)。我上岸后,对同学们讲明情况,安顿好同学们的情绪后,提出行走时要互相照顾,注意安全等要求。向导拴好小船,就带领我们行走。刚走5分钟左右,水库另一边山坡上突然出现火把和手电筒灯光,原来是分校的冯思义老师(后任省实校长)和刘德煌老师(后任省实副校长)带着民兵前来寻找我们。得知这情况,我才放下心头大石。
       冯思义老师当时在对岸大声喊话,叫我们不要走动,一切听从他的指挥。随后,冯老师带上一名熟路的民兵坐小船过来与我们汇合。源潭中学的向导与我们道别后划小艇回去。我们安全到达分校,时间已过子夜12点。
       分校领导已预先安排人煲好了姜汤和饭菜,先头部队的师生饭后就简单休息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我只叫醒李玉其同学,两人走到源潭中学分校取回行李,并向他们表示感谢(连封感谢信都没有写)。白天才看清楚,原来昨天晚上我们走到无路的地方,有10多级向上的泥梯级,上梯级后又是另一条路,可通往分校。
       此事给我教训,凡事要按规律办,不能贪方便,走捷径,安全第一最重要。
       首先,我和汽车司机都不清楚我们接应地点的具体位置;其次,我们从源潭火车站行到源潭水库边是有一定时间的,分校接应的人应在我们到达水库路口前就到达接应地点等候,但不会提前太多的时间。由于我们拦截乘坐汽车,就提早通过了接应地点而造成事故。事发后如果没有好心的源潭中学師生的帮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如果我们外出时遇到突发事件,怎样自我保护呢?如何生存?怎样与外界取得联系……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居安思危很重要。
       三、分校的苦与乐
       分校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是艰苦的。
       1、生活设施
       由于分校经过直属连和突击排的师生近一年的建设,分校已经建有5座宿舍和一座课室,但没有饭堂,也没有洗澡房……
       一个连队有6个排的学生,师生共300多人,煮饭的地方就在爱群大队部前面的小河边上。只有一口大锅,煮饭炒菜都靠它。小河的水就是食用水,食用的米和油要靠车队的同学用大板车从7公里外的龙潭公社(镇)运回来,吃的是油盐饭(限量不管饱),瓜菜几乎没有,猪肉隔几天每人才分得几乎透明的一小片,燃烧的是同学们从山上打回来的柴草。周惠梅老师主要负责煮饭工作。
       煮大锅饭可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把米用萝框装好,浸泡在水里洗净、晾干,备好足够的干柴,然后把锅里的水(加有小量盐)烧开,用大木勺把米均勺撒在开水里(这时要保证柴火烧得旺),等所有米都撒进锅后(水也被米吸收得快干了),就要及时用木鍋盖把鍋盖好,还要用湿布把鍋盖边堵上防止漏气,同时要马上关火,利用柴火燃烧后的木炭来保温20~30分钟后即可。分饭前,在饭面均匀撒上熟油,让油渗透到饭里就好了。我记得钟铁光同学开始是帮厨的,为了方便计时,我的“大钟”交给他使用,方便他煮饭计时,由于无合适的地方摆放,他就把钟放在木板饭盖面上,结果……
       遇上连续下雨的天气,没有干柴,就要一边煮开水,一边把湿柴放在燃烧的炉堂里烤干备用。试过最晚的一次晚饭是晚上9点多才吃得上。
       由于没有洗澡房,同学们只能在河边洗澡。男女同学分别在小河的上游和下游,男生就方便点,女生就麻烦了。虽然开始是夏天,但山区天气还是比较凉的,到后期天气转冷,同学们还得顶住低温用冷水洗澡。
       分校这样的生活同学们都记忆犹新,一辈子都忘不了。
       2、运输车队
       車队一般都挑选高大壮的同学组成。分校到龙潭镇来回14公里,拉着大板车,载着几百斤重的粮食和物品,都是走泥沙路,还要经过同学们称呼为“腊子口”的大斜坡。走平路时还稍为好点,上坡时,前面的猛男除了用力往前拉车,还得把握好车行走的方向,后面的同学要用更大的力气推车。下坡时,前面的同学要用力顶着车慢慢走,而后面的同学要往后拉住车,防止车速太快,上下坡会消耗同学们更多的体力。同学们就是实实在在的“苦力”。高华同学是车队队长,人高大威猛,为减轻同学们的负担,下坡时他经常一个人驾驶着大板车快速冲下斜坡,后面的同学拉都拉不住(其实是很危险的)。
       3、坚持上课学习
       课室虽然已经建好,但是没有桌子和櫈子,同学们只能屈腿坐在木头(或泥砖)上,在腿上放一块小木板当桌子,弯腰低头书写。黑板是用松木板条钉成,刷上黑油漆,挂在泥墙上。为防止反光,老师还要不时用小木块顶起黑板下面,改变黑板的角度,使所有的同学都能看清楚黑板的板书内容(这教学设施还不如红军在延安“抗大”时期的设施)。但是同学们都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和作业。在那个还是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老师能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学生能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这在当年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4、打柴和伐木
       山区的林木资源非常丰富,煮饭的柴草都是由学生从山上砍割回来的。山上最多的野草就是图01的芒萁草(又叫狼萁草)。这种草晒干后很容易用火点燃,火势很猛,最适合作柴火燃烧(刚割下来的草也能很好地燃烧)。同学们就用镰刀把芒萁草割下,用绳子捆绑起来,每人两捆,再用两头尖的长竹杆穿过草捆,就可方便地挑回分校。
 
 \
01.
 
       虽然分校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有小量的伐木任务。当时爱群大队与分校达成协议,只要是分校搞基建需要,山上的松树不管大小粗细,0.8元一棵任伐。
       野生树木的生长有个特点,山坡越是陡峭的树木长得越高大挺直,但是采伐和运输就越危险和艰巨。同学们在老农和老师的指导下,也逐渐掌握了伐木的技能。首先,要分折待伐树木的長势,找出整棵树的重心位置偏向,然后选定在重心偏向最多的一面,在离地面30~50公分的地方(便于施力)用柴刀砍树。当大树被横砍一半以上时,大树会向重心偏侧的方向倾斜,同学们就会砍伐树的另一面,直至整棵大树被砍倒。被砍倒的树木要削掉技叶仅剩树干,再根据需要截成一定长短的木头(方便运输),先用绳子绑好,顺山势斜拉到有路的地方,才能用抬或扛的方法运回分校。
       一根两米多的树干,一般都有200多斤重(作金字架横樑用的树干起码要5米多,重量就500多斤以上了),若用绳子绑好后,4个同学用木棍作扁担来抬还算稍为安全。如果山路不宽,就只能用肩膀来扛了。几个人合力扛树木,那才叫危险。由于山路崎岖不平,人稍为站立不稳就会滑倒,树木的压力会瞬间被转移到其他同学的肩上,很容易引发同学受伤。同学们在扛木的过程中学会默契合作,①统一右肩杠木,双手托住并扶稳木头;②左右脚步调保持一致(喊着左、右、左的口令),步幅(小幅)和步调一致;③需要休息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喊口令一齐往右把树木推离肩膀。在扛树木的过程中,哪怕一位同学不配合或者拈轻怕重,都会引起其他同学受伤。但同学们都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任务。这种默契合作的战斗友谊,是最无私、最真诚的情谊。
当然,被砍下来的树枝和树叶,都会被同学们用绳子绑好抬回分校当柴火。
       5、煤油灯与煤气灯
       爱群大队是一个穷山沟。解放后,这里的农民主要还是用松明火把来照明,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有人用上煤油灯和手电筒。分校建设初期,整个爱群大队是没有通电的,同学们亦只能用煤油灯和手电筒。煤油灯对于在城市中家庭生活还算过得去的部分学生来讲,可能就感到比较陌生了。
       图02.左是家庭常用的煤油灯,右是亮度较大的煤油灯。同学们在分校用的是左图的小型煤油灯。
 
 \
02.
 
       由于分校没有通电,农民种的稻谷是怎样碾成米的呢?
       山区的水力资源丰富,大队部前面我们煮饭的地方旁边,有条弯弯的小河,这流动的河水再向前流动约几百米的地方,建有一个水闸,并装有一个水轮机,另外还有一架碾米机。人们用皮带把水轮机与碾米机的皮带轮连接起来,开闸放水,水流使水轮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碾米机转动,就把稻谷碾成米粒。
       晚上,水的能量是白白浪费掉的。在同学们到分校之前,物理老师禤锦科(后任省实校长)与广州化工厂的一位电力工程师一起,利用化工厂的一台废旧的三相电动机,改装成为三相交流发电机。晚上,把水轮机与发电机用皮带连接起来,就能发出电来了。当时,这些电力功率并不大,交流电的频率未达到50HZ,电压也较低(输电线路稍长,也没有采用升压输电),只能供大队部作为照明用电,分校的师生还是用不上电的。禤老师结合这些实物对高中的学生讲述能量转换和三相交流电的授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第二次去分校,也结合这些实物给初二的学生讲述能量转换原理,以及带领学生把三相电从大队部连接到分校办公室。由于电压太低,就用两条相线(线电压)代替单相电(相电压)工作,使得办公室的分校广播站能正常工作起来。这过程除了教会负责拉线的同学如何拉线、接线,还向他们传援三相交流电的知识(大学的理论知识,中专的实操教学)。这些学生74、75年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去,有些同学很快就成为电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得益于跟我学的三板斧。
       分校没电,晚上怎么过?当时我提出应该购买亮度较大的煤气灯,如图03所示。这种煤气灯我小时候在广州看见有人用过,使用操作过程牢记心中。征得分校领导同意后,我与彭循光(语文)老师,两人骑自行车到龙潭镇亦寻找不到。最后来到源潭镇,终于在一小商铺内找到,但只有4盏是好的。经询问,还有3盏灯是坏的。我们把那三台坏的也折价买回来,另外还买了容易损坏的石棉灯网和一些配件。回分校后,经检查修理,7盏灯都能正常使用了,而且刚好还有一盏灯作备用。如果晚上学生要在课室集中,我就会预先点燃好6盏灯(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麻烦),并把灯挂在各个课室中间的金字架横樑的下方,整个课室都被照得亮堂堂的。其间,我还要巡视一下各盏灯的亮度,及时给灯打气加压,使煤气灯始终正常工作。
 
 \
03.
 
       虽然是小小煤油灯的使用,同学们也经历了这段比较原始的生活锻练,适应在非良好的环境下生存的技能。
       6、恐怖的漆毒
       山区的农田本身就不足,大队给分校的种植用地是离分校较远的“大德朗",为了方便运输,要把通往大德朗的羊肠小道开阔成可以让大板车通行的车道,这任务就交给我们排的同学来完成。
       大德朗这段路上生长有野生漆树(图04)。部分对漆树过敏的人群如果碰到了野漆树,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经数小时到数日的潜伏期之后,人的脸及唇、手指、胳膊、脖子等皮肤裸露的部位会红肿起来,有的如湿疹状,这就是所谓的起斑疹。
       当时我与大队派给分校的老农“清伯”两人先在前面把一些杂草和野生树木用锄头除去,后面的同学们负责把崎岖不平的山路地面铺平或改成坡度不大的斜坡,路面要有1米多宽,便于让大板车通行就可以了。但被我和清伯两人清理的杂树中就有野生漆树,漆树被砍下后,流出的乳液散发出的漆毒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对漆毒过敏的同学当然就中招了。
       第一天劳动后,就有不少同学不同程度中了漆毒,皮肤瘙痒,起斑疹,严重的头部红肿。经医务室医生简单处理,休息一周左右才逐渐恢复。其中最严重的是余世英同学,由于中毒较严重,后期又不注意护理,导致皮肤溃烂,最后还要送回广州医治。
       第二天,我把学生中漆毒的事告知清伯,清伯教我如何识别那些是野生漆树,我们把漆树连根挖起,扔到远处的山沟中。为了验证我是否对添树过敏,我还把折断的树枝流出的白色漆乳涂擦到自己手上(不知死活)来验证自己会不会有漆过敏。
 
 \
04.
 
       其实漆毒是有办法尽快解除的,现在上网可知,用肥皂水或碳酸氢钠(小苏打)水溶液洗刷,或用炉甘石洗剂清洗过敏部位,并涂抹蜂蜜。治疗漆毒过敏的方法还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或涂抹艾洛松软膏等。
       如果分校的医生知道多些知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患者减少痛苦,早日康复,该多好啊。
       7.分校的喜与乐
       在分校,每周7天的安排是3天上课,3天劳动,1天休息。周日,连队曾组织同学们进行登山比赛活动。比赛前,我带上李玉其和赵伟强同学先进行探路,对登山路线进行探索,并在一些关键的位置作了一些记号(有备而来)。正式比赛时,李玉其同学负责带队,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迅速前进;赵伟强同学负责断后,保证全排所有同学都登上山顶,并把预先留的记号标志全部消除。结果我排全连第一登上山顶。题图就是从山顶俯视的分校全景图。
       在分校,由于生活艰苦,不少家长会做一些猪肉豆瓣(面豉)酱让同学们带去分校,同学们有时会互相交换品尝,也会友善地提供给没有的同学。
       休息日,同学们要搞好自己的内务卫生,在河边洗涮衣服,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做家务,会主动帮助并教会不懂的同学掌握洗衣服等生话技能;有的同学为了嘴馋和补充营养,亦会坚持来回步行14公里去龙潭镇品尝2角钱一碗20粒的云吞……
       同学们在分校同甘共苦的深厚感情是牢不可破的。
       四、丰收狗的故事
       丰收狗是一只鬆毛公狗,是李豪章老师买回来并养大的。此狗名字的起因是当年大德朗的稻谷成熟收割,此狗又常跟随学生凑热闹,故取名“丰收”。
       丰收狗颇通灵性,一次,猪场的猪出走,它居然负责把猪一只只赶回猪场;有次,李豪章老师晚上与清伯等人在大队部聊天很晚,它几次用嘴咬住李老师裤脚要他回猪场休息,最后被李老师打了一巴掌,它居然趁李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叨走李老师一只鞋回猪场,害得李老师聊天后到处找鞋不着,光着一只脚回宿舍才知晓真相。
       丰收狗与另一位爱吹水的老师养的一只母狗(葫芦)相爱,无实行计划生育,一大群子孫在分校就自动担负起保卫任务。晚上,丰收会分配每只狗的任务,分别守住分校的各个路口,一旦有情况时,狗群就会集结随时待命向入侵者进攻。我第二次去分校时,曾有天晚上蒙上面去突击检查我班学生值班的反应情况,走出宿舍门不远,丰收狗已带领一群子孫无声地向我包围扑过来,幸好我反应及时,叫声丰收,并随即拉下面巾,否则……平时,丰收狗见到分校的老师、学生、老农都不会吠,但一有生面农民独自进入分校地盘,都会拦住路口并大声吠叫,是分校尽职尽责的保安司令。
       每次学生离开分校回广州,丰收狗都会跟随学生,为学生送行。当经过一些村庄时,村庄内的狗会大声吠叫,此时丰收狗会快速奔向村庄,狗吠声随即而止,丰收狗确是学生的忠实卫士。同学们不必担心丰收狗怎样回分校,当队伍还未行出水库公路,就碰到另一个连队的师生来分校,丰收狗就会摇头摆尾,亲热地任由新来的学生抚摸,并带领新来的师生走回分校。
       1973年暑假,同学们刚高中毕业,分校就要搬到距离广州较近,交通较方便的竹料沙田(原56中)的分校。搬迁时,丰收狗几次从车厢上跳下来,不願离去,最后老农清伯把它紧紧抱住,才把它带到沙田新分校。到沙田新分校后,丰收狗逐渐接受新环境,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当好它的保安司令。最后又老又病,于1977年在沙田分校殉职。
       狗是人类的忠实伙伴,感恩主人,忠于职守,是人类学习的傍样。
       五、回广州前的故事
       我负责去源潭车站购买回广州的火车票。骑自行车到源潭车站时才得知当天回广州的火车客票已经售罄,只有第二天凌晨的货车厢可乘载我们回广州了。货车厢是用来装载货物的,没有坐位,我们也只能屈就了。
       由于我们必须在当天天黑之前走出山路到达公路,所以大部队必须在下午约三点多出发,到达公路后夜行军到源潭火车站。晚餐就只能吃干粮了。
       当时分校没有发面,是刘佩嫦(生物)老师用医用酵母来发面,也没有蒸笼,只能一次一次慢慢地蒸。300多人的干粮,足足蒸了一天一夜才蒸好,每人分得两个馒头作干粮。
       下午3点多,大部队准时出发,天黑前准时走在通往源潭火车站的公路上。只听见同学们整齐的脚步声,没有说话,真有点部队夜行军旳感觉。
       到达源潭火车站才七八点左右,同学们就在候车室的地上靠着行李躺下休息了。
       老师都一起坐着,我上了一回鱼塘边的厕所,当我回到当初我们三个男老师休息的地方时,看到陈千湛和唐崧两位老师已睡下,旁边也腾不出我睡觉的地方,所以我又巡查一遍学生休息的情况,发现学生堆里刚好有个空位,我躺下不久就睡着了。
       半夜,陈千湛和唐崧两位老师醒来,发现我不见了,两人分头又找不到我,唐老师说我蒸馒头一夜没睡,可能在上厕所时不小心摔到鱼塘里就麻烦了。当时,唐老师手电筒的电池早就没电了,而抽烟用的火柴仅剩下3根,他宁愿吊烟龟也要找到我(我后来听他这样说实在太感动了)。结果,3根火柴化作三缕青烟……唐老师还得吊烟瘾。
       老师之间的感情也同样深厚。
       结束语:
       分校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是非常艰苦的,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首先,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培育了人坚强的意志。我记得沈阳同学毕业后第一次与我见面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高中毕业后先到了农村,后来又到了香港。在香港,他干的是苦力的活,虽然很艰苦,但他感觉不如在分校时艰苦。正是由于有了在分校的这段经历,他不畏艰苦,坚持下来,靠自已的勤奋而成功。
       人们都在不断地学习,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有字之书,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学好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这本无字之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实践。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就是为了用,反复学,反复用。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科学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学习,无数次的实践,经受过无数次的失败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才取得高科技的成功,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防力量才会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东方。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不断创新,民族才有希望,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其次,在艰苦的环境中,同学们亦充满欢乐。同学们难得在一起过集体生活,在劳动中不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技术和技能,还学会了与人的交往,注重团队合作,精诚团结,克服困难,带领团队不断创造辉煌。同学们建立起来的深厚纯真感情是牢不可破的。所以同学们会感恩,感恩培养我们成长的老师,感恩同学的纯真情谊,怀念我们学习、生活、劳动过的地方。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管你现在是退休还是在继续奋斗,不管你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是为世界人民多作贡献,如今我们都老了,都要正视身体大不如前的现实,保重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
       最后,献上几年前就准备的词一首,恭祝各位老师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一杯红酒醇香可口,怀旧老歌情意悠悠,
       峥嵘岁月天长地久,省实校友欢聚牵手。
       光阴流走白发染头,追忆往事蓦然回首。
       秋风春雨冬雪,苦辣酸甜乐忧,
       相惜相知相慕,师生情深永久。
       年年岁岁愿君长寿,健康快乐永伴左右。
 
       注:此文为省实退休老师廖其光所撰(2019年)。时至今日,较详细地知道“文革”期间省实(广州市第60中学)在原从化县龙潭公社爱群大队开办分校情况的人不多了,故这篇文章有着特别的作用和意义。
 
廖其光
 
       以下图片为七三届校友林子雄提供。
 
 \
05.远处是分校的5栋学生宿舍和教室
 
 \
06.养猪场
 
 \
07.前右三为何小玲
 
 \
08.在课室前拔河
 
 \

\
09.-10.背景是爱群大队队部
 
 \
11.左起:校医室骆秀杏(骆姑娘)、欧隆耀、李豪章、清伯、山歌伯、李桂芳
 
 \
12.同学留影
 
 \
13.爱群学校
 
 \
14.分校连着河边旧厨房旁边的仓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出国威军威的西沙海战(宿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