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关雅琴)
2020-07-10 13:44:33   来源:关雅琴   评论:0 点击:

\

鞍钢——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1944年7月起,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先后三次出动轰炸机群轰炸日本军需工业——鞍山昭和制钢所,炼焦炉和高炉等附属设施遭到破坏。日本战败投降后,苏军将鞍钢原有的关键设备,连同其他重要物资共七万余吨拆卸掉,运回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与车里雅宾斯克等地钢铁工厂。苏军撤出鞍山后,社会秩序混乱,鞍钢只剩下一堆空架子,厂区内无人看管,破败不堪,满目疮痍。
       1948年11月东北解放时,鞍钢一片狼籍,设备空空。整个鞍钢从南到北,四五里长的中央马路上看不到人,路两旁枯草过人;架在半空的瓦斯管道都生了锈,有的还裂了缝,上百个大烟囱没有一个冒烟的,有的烟囱上面已垒了鸟窝。炼铁厂更是荒凉得惊人,斜桥、炉膛、管道七扭八歪,日本人撤走时还故意不把铁水放净,炉膛里凝结了100多吨的大铁坨子。剩下的设备几乎没有一台是完整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恢复鞍钢,需要资金、设备和20年的时间。
       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中央要求鞍钢迅速复工。恢复高炉的材料、工具极度匮乏,工人们发挥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修复建设,热火朝天,干劲冲天,忘我地以日继夜地积极劳动,数千职工肩扛、担挑、车推,络绎而来,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有的人甚至吃饭、睡觉都在厂里。
       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众人能移万座山。1949年6月26日,在这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整修一新的鞍钢2号高炉正式点火开炉了,炉台上红旗招展,鞭炮齐鸣,大家把宽敞的炉台挤得满满登登,人们兴奋等待那盼望已久的时刻的到来,这里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
       1949年7月9日,新中国的钢铁工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盛大的开工典礼上,党中央发来贺信并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工业中国而斗争”。鞍钢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下,12,0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程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来。我的三姑关美娥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鞍钢,并在那工作了长达20多年,她只身一人把自己的青春、智慧与精力都献给了鞍钢,把家庭、丈夫与孩子都留在了她的故土。每年,她回家一趟与家人们团聚,我也就在她探亲那短暂的日子里与她见过几回面。她从辽宁带回了我从没见过的又红又甜的东北大苹果,还有那直径像甘蔗粗的俄式香肠,我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念兹在兹。
       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我国仅用了10年时间,钢产量就从1949年的仅15.8万吨,达到1959年的800多万吨,创下历史最高峰。
       上世纪50年代,鞍钢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种象徵,著名作家草明在鞍钢工作十年,于195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乘风破浪》;作家艾芜也长期在鞍钢体验生活,并写出长篇小说《百炼成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辽宁作为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承担了“一五”计划中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的24项,为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鞍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是“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人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长子情怀”“忠诚担当”精神的生动展现,树立了共和国精神领域的时代坐标。
 
七六届  关雅琴
2020年7月9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来自苏联的援华空中精英(关雅琴)
下一篇:鞍山的辛酸历史(关雅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