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轶事(4)——意外(朱一)
2018-11-05 08:42:16   来源:朱一   评论:0 点击:

\
 
下乡轶事(4)——意外
 
      有些事情,你只要开了头,就会一直做下去,我在农场(兵团)做仵作佬也是如此,自从做了第一次,之后18连再有这些活儿我都包了,直到离开18连调去机运连为止。
      第二次做仵作大概是在1971年,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做仵作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我至今还深感愧疚。
      那次,是队里的寡佬黄那玉,他的母亲在师部医院病逝了。黄那玉单身一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破破烂烂,穿着邋邋遢遢,平时少言寡语,面相又有点缺陷,可能这就是他一直没有结婚的原因吧。母亲去世他很悲伤,却又没什么能力解决后事,好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有困难,大家都会帮,组织上也不会把他忘记。连长找到我说:黄那玉的情况你知道,这里的习惯你也清楚,朱一,你找几个人去把这事给搞定吧。我没怎么考虑,就点头答应了,点名要了班头等三人(还有两个是谁忘了)。第二天,按照事前领导们的安排,到团部木工厂搬了副棺材上汽车,就直奔30多公里外的海康县龙门镇师部医院而去。
      到了龙门镇,我们几个先去师部医院后面的小山头找墓地挖墓坑,那小山头其实就是个乱葬岗,几十个坟墓东一个西一个,乱七八糟的。我们找了块稍微平整的位置,抡起锄头就挖了起来,偏偏那山岗的土硬得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好了墓坑,四个人已经累得腰酸背疼、气喘如牛。
      歇息了一阵子,我们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去师部医院办手续,手续办完后,一个工作人员(不记得是不是医生)领着我们去到太平间,推开门后,他指着里面的混凝土台说,上面的那具遗体就是了。我们一看都愣了,昏暗中,只见一块泛黄的白布覆盖着一具中间高,两头低的物体,完全不像人的体型。我问那工作人员怎么会是这样呢,那人说,肝腹水死的,肚子胀,是这样的了,说完就走了。
      定了一会儿神,我们才慢慢走近那张混凝土台,我掀开白布,一股说不出来的气味弥漫开来,只见老太太脸色蜡黄,胀鼓鼓的肚子把衣服撑得紧绷绷的,身体的下面还有一小滩黄色的液体,大家都不禁一阵恶心,一下子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那时条件差,我们既没有手套,也没有口罩,这样“赤手空拳”的就去做仵作。不过,我们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头脑简单得似乎一切就本该如此。摒住呼吸,我们用那块白布包住遗体,再缓缓地抬起来,慢慢的挪动脚步,再轻轻的把它放进棺材里,整个过程都非常谨慎小心,动作连贯,没有出现第一次做仵作时的狼狈相,也没发出什么声响。
      遗体安放好后,只要把棺材盖板放上去钉好,这事情就算完成了大半,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的情况出现了,老太太发胀的肚子太大,高出了棺材一点点,盖板盖不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四个人都愣了,像木头似的定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
      这事情要搁现在,我们一定马上打电话回团部请示,然后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做就是了。然而在那个时候,却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四个知青是在距离团部30多公里的龙门镇师部医院,这里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找不到固定电话(更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和请示领导。想要返回团部找领导解决,但那部送我们来的汽车是有任务去湛江的,顺路捎带我们,把我们放下就已经走了。如果坐班车回去团部请示,就要就把遗体放在这里,一来一回就还要两天,怎么办呢?
      过了好一阵子,见大家都垂头丧气的,没想出什么法子来,我就说,现在要另外弄一副大一点的棺材过来,看来是不可能了,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就地解决吧。停了一会儿,我又和大家商量着说,遗体的肚子是有点大,但高出棺材也就一点点,肚子不是有弹性的吗,我们稍微用力压一压,然后把盖板钉好,不就行了吗。大家又反来复去地想一会儿,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就同意了我的意见。
      我叫大家分四个角站好,先准备好钉子,只要盖板一压平,就赶紧钉上钉子。看大家都准备好,我叫了声“开始”,然后四个家伙一起把盖板往下压了压,然而力气太小,棺材还是合不拢。我估计大家心里都有点害怕,就说,大家都别怕,再稍微用力一点,板子钉上就完事了。于是,大家加大了力气,把板子往下压去,突然间,听到棺材里传来“噗嗤”的声音,大伙一下子全惊呆了。
      “罪过啊”,我心里想,“怎么会这样?”
      我扫视了一下其他三人,只见个个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嘴唇微微发抖,估计我也是一个鬼样。看情况不妙,我就说,大家赶紧钉钉子,然后抬上棺材去埋了,别一会儿又流点什么东西出来,就麻烦大了。大家听我这么说,都急忙拿起工具,手忙脚乱地钉上钉子,七手八脚地套上绳索,然后抬起棺材飞也似地往医院后面的山坡跑去……
      晚上回到连队,伙房照例给我们烧好了两只大阉鸡,不过,吃饭的时候没有了往日七嘴八舌,口水花喷喷的情景,大家都在那低头吃饭,闷声不响。
第二天傍晚,男知青们按习惯又围坐在宿舍门前吃饭吹牛,大家非要我讲讲昨天的情况,我只好给大家扼要地说了说,刚讲到“噗嗤”一声的时候,就听见身后“哇”的一声,回头一看,一个外号叫“老壳”的男知青已经吐了一地。
 
\ 
01.从1969年开始,尤其是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后,陆陆续续有知青和职子调往场部(团部)以及各级学校工作,知识青年的知识文化开始发挥作用了。图为我与被抽调到团部工作的知青和职子们在一起。
 
\ 
02.十八连的各地知青和职子
 
\ 
03.机运连的知青和职子在一机排合影
 
\ 
04.2008年广州知青下乡40周年的时候,我们回到当年下乡的五一农场十八队,与队里的老工人,还有廉江、惠来、揭西等地的知青及农场的职工子弟欢聚一堂。
 
五一场场友  
 
      图片有删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下乡轶事(3)——第一次做“仵作”(朱一)
下一篇:知青相片忆人生(杨叔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