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守正才能出新(南方日报)
2018-12-18 20:46:33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0 点击:

\
 
张桂光领衔编写《商周金文辞类纂》
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书法守正才能出新
 
      题图:张桂光。受访者供图
      日前,“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桂光领衔编写完成的《商周金文辞类纂》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该书是《商周金文摹释总集》的姊妹篇,曾获2017年度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身为岭南书法名家朱庸斋、李曲斋的弟子,又在容庚、商承祚门下学习研究古文字,张桂光身体力行参与到近现代广东书法史研究工作中。今年7月,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的“岭南墨妙——詹安泰、佟绍弼、何绍甲、卢子枢、麦华三书法精品展”,就是其中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
      张桂光一直坚持“守正出新”的书法传统。围绕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近期岭南书法传统的传承、梳理工作,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张桂光,探析岭南书法研究的新进展。
 
创新离不开天赋与积淀
      南方日报:经过多年研究,您认为,岭南书法最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张桂光:岭南书人多有灵活、秀雅、清丽的特性,朱庸斋、麦华三的楷书,李曲斋、卢子枢的行书,莫仲予的章草,商承祚的篆书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麦华三将广东书家的特点,概括为“重气节(人品)、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我认为,容庚将毕生收藏尽献公家的品格,商承祚、朱庸斋、佟绍弼、阮退之谦逊低调、不求闻达的情怀,詹安泰以碑笔写行书、李曲斋简化字入印的创新意识……都是这些特点的生动说明。这些岭南书法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南方日报:您就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以来,就接续岭南书法文脉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您如何看待这些举措的意义?
      张桂光:这些年来,我们首先完善广东省书协已有品牌,鼓励不同地域举办联展,同时强化书法的传统回归与岭南书法传承意识,努力挖掘、推介岭南前辈书家的成就和业绩。我们注意到,许多大展、大赛的举办存在各地书风趋同的现象。因此,我们鼓励不同地域举办联展,从而调动地方书协的积极性,为地域特色书风提供展示空间,呈现各地书法真实水平。
      明年1月上旬,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与上海市书协、山东省书协、河南省书协、甘肃省书协联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五省市书法邀请展”将在广州展出,届时五省市书协将有共200幅作品向公众亮相。
      南方日报:您一直强调书法要“守正出新”。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下,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
      张桂光:新不全都是好的,旧也不全都是坏的,只有正能量的新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先得守正,才谈出新。各种丑书、怪书、射墨、人体书写等怪异行为,不合书写规矩、不合书法常理。
      创新需要天赋、需要积淀。天赋高的人积淀够了,创新就会水到渠成;但天赋不高、积淀未足的人,无论怎么创新,都创不出真正意义的新来。新从旧中来,识旧方能明新。在天赋和积淀还不够的条件下,还是应先专精一体,后博览百家,最后才能自成一体。
 
传统学养是书家必修课
      南方日报:您一直践行“自书诗文”的传统。当代书法教育在一般书法技巧之外,是否应该配合开设其他传统文化课程,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修养?
      张桂光:当代青年书家的传统学养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书法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
      书法是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青年书家需要从多方面“恶补”文化知识,只有切实提高青年书家文化素养,书法家文化缺失的现状才有望得到根本改变。
      南方日报: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教育环境下,您认为,书法教育需要满足哪些师资条件?
      张桂光:师资奇缺是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给书法老师提出与美术、音乐老师一样的编制和资格要求,由此带动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多从素质,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更多地依托于文学院,而不是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文化,守传统,系统学过传统书论,又有书写实践与示范能力的老师。只有老师先对书法的本质文化属性有准确把握和理解,才能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通讯员  刘育青
 
      注:张桂光是省实六五届校友。本文由六五届校友胡云贝推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庆生(转帖)
下一篇:我在昌华这样过冬至(荔湾昌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