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的农林业发展(关雅琴)
2023-08-07 08:59:40   来源:关雅琴   评论:0 点击:

\

为我国的农林业发展
保驾护航的昆虫学家
 

       蔡邦华(1902年10月6日—1983年8月8日),江苏溧阳人,中国昆虫学家,第1届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院士。
       蔡邦华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西门马公圩蔡家村,儿时, 他特别注意田里和草丛中并细心观察和捕捉小虫子,如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的蝴蝶、能发光的萤火虫。有一次,他从哥哥进行蚕体解剖中,发现了蚕虫身体的内部构造,觉得异常新奇、神秘莫测、奥妙无穷,更引起了他对这些小昆虫的关注。上中学时,为更仔细观察了解芋青虫,他悄悄地在课桌里养起了芋青虫,他对自然界昆虫的专注和认真钻研精神获得了专科老师的表扬。这些,更使他下定决心报考昆虫学专业,并到日本留学。1924年他从动植物科昆虫学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祖国,蔡邦华成为了北京农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蝗虫是残害农业最严重的昆虫,蔡邦华对地球上一万多种的蝗虫进行分类研究,特别着重对我国农林害虫中的飞蝗、稻蝗等300余种蝗虫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为了消除竹蝗对竹子的灾祸,他集中精力,撰写了《中国蝗科三新种》这篇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蝗虫研究的早期论文。之后, 他还发表了《中国蝗患之预测》等多篇论文,为预防和消灭蝗灾对农业的伤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32年蔡邦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研究林业昆虫,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1939年8月起,曾连续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13年之久,
       在抗日战争时期,小鬼子为了灭亡中国,首先妄图从文化上拔除掉我民族之根! 罪该万死的倭寇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高校进行了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无差别轰炸和摧毁,为了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 中国的大专院校不得不艰难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当时,条件极艰苦,在颠沛流离的高校转移过程中,遭遇到鬼子的屡屡围剿堵截。学校几经搬迁,建德迁至吉安、泰和,再宜山最终西迁到贵州遵义、湄潭。浙大西迁到宜山时,落实和修建校舍,开始了迁校和复课工作,在学校西迁后, 为发展和保存中华文脉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邦华是湄潭分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农学院在蔡邦华精心安排下,在湄潭西门外大桥两侧开辟了校舍,开创了200亩浙大农场,作为农艺、园艺等系的试验场地,恢复和开展了农艺系、农经系、植物病虫害系、园艺系、农化系、蚕桑系的教学科研活动。
       抗战期间在贵州省,他与中央茶场合作,开展茶叶科研;并同时进行西南山区的昆虫考察,出版了《病虫知识》期刊,主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取得了教学和科研双赢。
       他发现多个五倍子蚜新种,为我国五倍子生产奠定了基础。著有《中国经济昆虫志·等翅目》《中国白蚁》《昆虫分类学》,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蔡邦华学术颇有建树,知识渊博,成就斐然,是我国昆虫学界学科带头人之一,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的关系,实验生态的研究,蝗虫分类,五倍子、松毛虫和白蚁的研究。在昆虫分类研究方面,发表新种(及亚科)150个以上。
       抗战胜利后,蔡邦华受命于教育部,赶赴台湾把倭寇霸占台湾时为文化侵略、奴役中国人办的台北帝国大学归为国有。
       蔡邦华先后发表了140篇论著,他的专著《中国昆虫分类学》是我国自编的高等院校最早的昆虫学专业的教材,被国内高等院校长期采用。
       上世纪60年代后蔡邦华集中精力,长期对白蚁进行了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南部的白蚁新种》《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黑翅土白蚁的蚁巢结构及其发展》《西藏察隅地区白蚁一新种》《中国的散白蚁调查及新种描述》《广西木鼻白蚁属四新种》(1978)等数10篇论文,编写了《中国白蚁》和主编《白蚁志》。在我国已知的百余种白蚁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他对小蠹分类也颇有研究,在我国已知的500多种小蠹中,占五分之一是蔡邦华与他的科技团队鉴定的新种。
       1949年, 蔡邦华被推任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学界15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开国大典。他1952年起任中科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55年当选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作为中国第1代昆虫学家,蔡邦华为中国的农、林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七六届  关雅琴
2023年8月7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的中学时代(莫文藻)
下一篇:40年前的一次逆水泅渡(关雅琴)

分享到: 收藏